政策持续加码 各地多维推进制造业创新升级
各方正在加力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就制造业升级作出部署,各地也立足自身特点积极发展壮大制造业。近期山东、吉林、湖南等地陆续发布政策,从短板产业补链、传统产业升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等角度入手,着力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技术攻关推动短板产业补链
在短板产业补链方面,“技术攻关”是各地共同的发力点。
本月发布的《山东省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提升行动。加快突破工业母机、关键原材料、机器人、光电子、高端软件等核心领域,精准补齐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五基”短板。
近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会议要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统筹各类创新主体,加快布局推进一批重大攻关项目。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先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品工程化攻关清单拟认定名单。清单包括高压大流量柱塞式液压耦合器、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等。湖南提出,开展了清单内产品研发的企业,有望获得资金奖补。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认为,未来3年是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的关键期。尽管面临挑战,但也要看到我国迈向中高端制造业的优势和潜力。
当前,国家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各行其责相互配合的三位一体的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这些都为制造业科技攻关创造了条件。
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升链
在传统产业升链方面,各地正在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用3年时间,重点支持300个以上“智改数转”示范项目,建成1至2家灯塔工厂、10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00个省级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推动有意愿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一轮“智改数转”。
辽宁省将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沈鼓集团、沈变特变等“整零共同体”头部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省级平台争创国家级“双跨”平台。
目前,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此前表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的方向是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金壮龙透露,接下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顶层谋划,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指导意见。
先进制造业集群将培优建新
在优势产业延链和新兴产业建链方面,各地都把集群式发展作为思路,大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上海提出,要锻造优势,持之以恒强化高端引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全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山东提出,到2025年,未来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突破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的重点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国内领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依托特色园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创新力强的未来产业集群。
《湖北进一步深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要求,围绕重点产业链规划一批重点产业园区,每条产业链重点搭建2至3个产业链空间承载平台,鼓励园区内企业资源交换利用,建设一批企业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吴垠表示,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对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应用好宏观和产业政策上的预留空间,提升我国产业链集群竞争力、供应链效率、产业工人技能和品牌影响力,在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增长上持续发力。
中国政府一直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政策措施:
1.《中国制造2025》:该计划提出了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系列目标和方向,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科技研发、提高制造水平、加强人才培养等。
2. 产业政策: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如税收优惠、科技创新支持、金融支持等。
3. 国际竞争力提升: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推进国际化合作和并购。
4. 人才培养:政府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高端人才。
5. 市场拓展:政府鼓励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作为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制造业企业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投资力度。政府将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政府将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并逐步淘汰一些落后的产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3.提高金融支持力度。政府将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优化融资环境,增加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4.加强人才引进。政府将加强人才引进,支持制造业企业引入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5.加速信息化发展。政府将加速信息化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中国政府在多个方面支持中国制造,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中国政府在综合性国家科技计划、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中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对于鼓励本土优秀制造企业和技术进行支持和培育,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减免政策以及对于企业科研开发的经费和技术转化的支持。
2.对于制造业的优惠政策:中国政府对于明确提高制造业比重的重点任务,特别对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基础制造业、加快服务制造业等方面予以支持。而在税收方面,针对制造业企业,实行了性质不同、减免标准不一的多项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